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[六零]在线阅读 -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[六零] 第73节

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[六零] 第73节

    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
    阿诺德实现了当初答应苏葵的事,回去就把他在华国拍摄的照片刊登在杂志上。

    或许是因为阿诺德家庭的原因,能在数个知名杂志上同时刊登,或许是因为阿诺德的确有高超的拍摄技术,也或许是他拍摄的内容是大家没有了解过的华国——

    总之,照片一刊登出来,就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。

    华国,这个古老大国的名字曾经响彻整个欧洲,贵族富豪曾为他们的丝绸瓷器一掷千金,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
    然而到了现在,这个古老的国家似乎像一位名人所说的那样,陷入了沉睡。

    大部分人只能凭借媒体知晓华国的消息,如今却在阿诺德拍摄的照片上一睹风采。

    这个古老的国家现在是什么样子?

    各行各业蓬勃发展,人们热火朝天建设国家,他们穿的并不是最好,但所有人眼里都带着希望,带着奋进,带着一往无前的信任与勇气。

    这样奋发向上的精神甚至能从照片里透出来,仿佛他们也受到了这种感染。

    而令他们印象最深的,是照片上的一位东方女孩。

    这是阿诺德给苏葵拍的一张单人照片。

    苏葵站立在市政府大楼门前,明媚的脸上带着浅淡的笑容,一身典型的白衬衣,黑长裤并没有让她显得平凡,反而衬得她有一种干净利落的气质。

    她的眼神不像是其他人那样充满看得见的奋进和希望,而是有一种内敛中的锋芒。

    当然,更令人惊讶的,是阿诺德放在上面的一张对视图。

    是他当初抓拍的苏葵和约瑟夫的对视场景。

    在黑白照片上,即便是蓝天,天空的颜色显得有些沉。

    一幢建筑前,一人正要上车却保持回头的姿势,一人站在原地保持站立的姿态。

    一微笑,一冷沉。

    充满了张力,也充满了硝烟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个东方女孩直接打破了大家对于华国人的印象。

    看她的样子,明明还很年轻,依东方人的年纪,说不定她还没有成年?他们竟然能在她身上看到一种能与大佬比肩的气势?

    不是没有认识约瑟夫的人,事实上,约瑟夫作为威尔顿公司的高层,在各行各界都拥有不小的人脉。

    萨拉和埃德蒙都是他的熟人。

    然而正是因为认识他,埃德蒙才更加惊讶。这个女孩,她竟然能和约瑟夫那样的人形成这样对峙的姿态?

    虽然他从来没有见过苏葵,但已经从很多渠道了解过她了,这次见到真人,也和其他人一样生出了一种果然如此之感。

    “是的,我不得不承认,萨拉和阿诺德说的是对的。你是一个聪明的女孩。”他微笑道。

    “感谢您的赞誉。”苏葵笑道,“能有阿诺德这样优秀的学生,我想您也一定是位优秀的老师。”

    她不着痕迹地又将两人一起夸了一遍。

    埃德蒙笑得更加温和。

    “萨拉告诉我,您还是一位作家?不知道我有没有荣幸和这位作家小姐交流一下?”

    这也是他对苏葵感兴趣的点,毕竟这就是他的专长。

    “埃德蒙先生,我想我这段时间都会常待在这里。”苏葵笑道,“期待能与您有愉快的交谈。”

    现在离庆典开始还有十天,也就是说,他们是第一批到达的外宾。

    李先河让人先安排他们下榻,阿诺德还和苏葵约定,他想要出门去拍摄华国京城的风貌,期待苏葵能和他一起,当然如果她有空的话。

    等人走后,李先河笑道:“苏葵小同志,你这名声可真是遍地开花啊,哪里的报纸都有你的身影。”

    显然,这段时间关于苏葵作品的论争他也关注到了,只是他也没想到苏葵的名声都传到外国去了。

    “名声传不传倒不是问题。”苏葵说,“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。李司长,他们应该是主动来的吧?”

    李先河从他们一来就很高兴,听了苏葵的话赞赏一笑:“他们的确是主动来的。”

    苏葵微笑:“或许,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?”

    李先河同样微笑点头:“或许。”

    两人心照不宣,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入。

    苏葵问起他为什么在这里,按理说这里有总务司和礼宾司的同志在负责,他应该是不用来的。

    李先河告诉她:“再过不久,办公厅的褚同志就要调任,我应该会接他的班。”

    办公厅的职责很大,办公厅主任在部长副部长之下,总领外交部人事、总务、财务、交际等事。后来这几处改革,成立了干部司、总务司、礼宾司、秘书处几个部门单位,同样归属办公厅管辖。

    其实现在办公厅的事务已经交到了他的手上,为这次建国十周年庆典他也是忙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苏葵问道:“您出现在这里,是钓鱼台国宾馆已经建成了?”

    李先河笑:“是的,届时各国元首政要就可以下榻此处了。”

    这段时间,他就是盯着钓鱼台国宾馆的进程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,集结了国内众多优秀专家人才,在众多人的不懈努力下,钓鱼台国宾馆终于在国庆前夕正式落成,可以投入使用。

    外交部终于交上了这个满意的答卷,甚至受到了□□的肯定。

    结束这个工程并不是结束,对外宾的迎接工作才是外交部接下来要面对的大事。

    听闻法国文化代表团到来的消息,李先河无比重视,这才亲自过来。

    不想来的人还是熟人,不想会在这里正好看见苏葵,更没想到会听说苏葵在国外都扬名了。

    说完自己,他又问起:“苏葵小同志,最近在英语系学习得怎么样?”

    正因为很忙,自从苏葵来到京城,他还没有好好关心过她的学习情况。

    不过京城几个高校的外语系他都是非常放心的,师资力量雄厚,教学水平高,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语言学习环境,多年来为外交部输送了不少人才。

    但他没想到会听见苏葵说:“我申请了英语系的免修,目前正在整理一些学习资料,打算之后去西语系几个专业学习。”

    “免修?”李先河同样和其他人一样震住了。

    即使他知道这孩子语言天赋很强,对英语法语都已经属于精通,但也没想过她会免修啊!哪怕是苏葵读完一年级再免修他都不会这么惊讶,可现在才刚刚开学!

    “李司长,您是知道我还在学习其他语言的,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,学习更多的知识。”

    是的,他知道,看见苏葵坚定的眼神,他也收起了内心的震撼,只是问:“你的确是考虑清楚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这正是我深思熟虑够的结果。”苏葵说,“我想做我喜欢的事情,朝我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前进。”

    苏葵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,做出的任何决定哪怕在别人看来十分出格,但这不过是她未来道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事,她从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。

    “做自己喜欢的……”他的笑容里带着温和与包容,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怅惘:“是的,做你自己喜欢的,这样才是最好的。”

    而不是像……

    除了苏葵,这次通过考核的还有三十位学生。外交部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培训,主要是讲解在接待外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,还有带领他们熟悉各个会场的环境,务必做到对整个庆典都十分熟悉,能胜任翻译的工作。

    大家已经是千挑百选出来的人才,做事能力都非常强,培训得十分认真。

    而苏葵因为能力出众,外交部考虑到她会多门语言,没有让她主要负责具体某一个国家协会的接待,而是打算让她居中调度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,哪里有问题用得上她,哪里就能让她过去。

    而现在用得上她的地方,就是以埃德蒙为首的法国文化代表团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是提前到达了,目前也只有他们一个外宾团体到达。

    上面的领导也了解了这个消息,同样十分重视,提出尽可能与他们达成文化上的交流。

    这个任务李先河考虑再三,叫来了苏葵,询问她的意见。

    埃德蒙是法国文化协会的会长,这个协会成立于1883年,总部在巴黎,专门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。

    李先河向苏葵介绍起来:“它是一个非盈利的文化组织,在全世界都设有相关机构,接受法国政府的补助,但却不参加任何政治宗教活动。”

    他们同萨拉一样,来这里无法代表什么,但总归是一个良好的信号。

    文化与政治当然不是一个体系,但关系也绝对不浅。

    不管是在哪个方面达成友好,都是一种进步。

    “苏葵同志,我想听听你的意见。”

    这个同志年纪小,见识可不小,而且她既然能在国外扬名,李先河在想这会不会是一种突破口。

    “李司长,我的确有一个想法。”

    李先河认真听她说。

    苏葵就说起了上次萨拉提到她的一部作品《小草青青》,建议她将这部作品翻译,在国外出版。

    苏葵还说起了她们当时的对话:“我想,她应该是想要借助一个国外的有影响力的作品,借助一种文学思潮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国内女性的精神积极性,所以看中了我的这部作品。”

    李先河听得眼神发亮:“不错,假如这是她主动提出,这就大有可为了。”

    苏葵也说当时萨拉告诉她,如果考虑好了,可以通过威尔顿公司联系她,看得出来,她是认真的。

    苏葵当时自然是考虑过这件事情,但她当时正准备高考,还有写作,一时没有时间实现。

    而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?

    埃德蒙等人来到这里的第二天,同样准备去京大。听说京大设立了法语专业,他们非常有兴趣。

    苏葵既是京大学生,又作为翻译,自然是随行。

    于是,在苏葵还没有去法语专业学习的时候,率先见到了法语专业的教授。

    很巧的是,这位教授姓秦。

    和那位教阿诺德中文,正在法国留学的那位秦一样的姓。

    “埃德蒙教授,很久不见了。”

    更巧的是,这两位还是认识的。秦教授当年也去过法国留学,埃德蒙就是他在法国认识的好友,他的儿子则继承了他的天赋,同样走上了这条路,现在在他好友那里学习。

    “是的,秦,我的老朋友,自从你回国,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了。”埃德蒙说,“好在你的孩子同你一样优秀,在他身上,我仿佛看到了你的影子。”

    当然他也非常关心这个老朋友,问起法语专业的事情来。